3月12日消息:超市商戰愈演愈烈,商業“間諜”活動也日趨頻繁。浦東一家剛剛開業的大賣場的經理告訴記者,開業當天,他們的商品價目牌就少了十幾張,從往日的抄商品價目演變為將價目牌一偷了之,實在讓人吃驚。
農工商超市總經濟師周勇對記者說,用手工方法抄錄對手的商品價目,這還是前幾年的“老皇歷”,因為速度慢,又容易被商場保安發現,引起糾紛。如今,商業“間諜”已經用上了電子錄音筆、拍照手機等高科技裝備,而將價目牌一偷了之,則是其中比較極端的辦法。
偵察“敵情”,知己知彼,無可厚非,但索性把價目牌一偷了之,則應該受到譴責,因為商品價目牌上除了價格、品名之外,還有規格、產地等各種有價值的信息,還有物價部門核價的公章,這是消費者選擇商品的重要依據。偷價目牌的行為,侵害的不僅是商家的利益,更侵害了顧客利益。
滬上連鎖業專家顧國建認為,商業“間諜”頻頻對價目牌“下手”,且愈演愈烈,表明滬上超市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,同時也表明競爭尚處于以價格為主要手段的低層次,商品門類“你有我有”的同質化現象還比較嚴重。他表示,從比拼價格到比拼品種、服務、商店環境、銷售氛圍,才是滬上超市業發展的必由之路。他還建議,即便是價格競爭,也有多種手段,這種赤裸裸的“你一元,我八毛”的價格競爭不可取,價格競爭還能夠通過積分制、會員制、贈券、抽獎等多種手段來實現,單純的“比一比誰的價格最低”的價格競爭手段,無法形成顧客的忠誠度,結果顧客“哪里便宜往哪里鉆”,最終得不償失的還是商家自己。